近年来,氧化铝四分公司以全员参与的决心、创新求变的智慧,先后斩获公司2023年度“双对标”管理突出贡献奖与2024年度“双对标”创新明星奖。通过深耕精细化管理、推进工艺革新、凝聚全员协同之力,该分公司不仅实现了生产成本的持续压降,更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。
01
“小算盘”盘活大棋局
做好降本“必答题”
“过去不愿干的事,如今抢着干;曾经不想碰的难题,现在主动解。”这是氧化铝四分公司一线员工的普遍心声。当“降本增效”从口号落地为行动准则,每位员工都成了这场攻坚战的“主角”。
在燃气分厂,燃气站站长李康每天到岗后的第一件事,便是结合动态数据测算,精准分配燃气消耗指标。“人人头上有任务,指标完成情况实时可见。谁拖了后腿,系统一清二楚。”他坦言,这种“指标可视化”的管理模式,让员工从“被动执行”转向“主动对标”,每日核算分管指标、动态优化操作流程已成为常态。
焙烧车间主任巩自洋对此深有感触。他介绍,班组员工如今不仅关注产量,更会结合市场价格波动,精细计算每班次的产量、电耗等关键数据。“发现问题后,大家不再纠结责任归属,而是第一时间讨论解决方案。”这种“问题导向”的思维转变,推动车间能耗指标不断下降。
面对降本空间收窄的挑战,分公司将目光投向全流程优化,通过系统分析各工序成本构成,灵活调整原材料结构,不断降低综合成本。而在脱硫车间,一场针对设备老化、工艺指标波动的攻坚战悄然打响。“我们梳理出多项跑冒滴漏隐患,通过技术改造和精细管控,年均可节约能耗成本几百万元。”车间主任郭德斌的言语中透着自豪。
02
“新模式”应对新形势
填好发展“填空题”
“生产计划不再一成不变,市场风向就是指挥棒。”安全生产管理处科级科员王彬感慨,折射出分公司应对市场变局的策略升级。面对客户对氧化铝品质的严苛要求,分公司打破固有模式,构建“小批量、快响应、高灵活”的生产体系,将客户需求精准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。
创新是该分公司“破局”的关键底气。绩效管理团队主导的一系列技改项目陆续落地,“我们不仅要降成本,更要提品质、强服务。”分公司总经理张博强调。为此,分公司将“超值服务”纳入内控标准,建立产销研协同机制,通过实时对接客户需求,快速调整工艺参数,实现了产品效益最大化。
此外,分公司以质量可控、成本最优、产量极致为主线,结合自身实际,制定了降本工作方案,实施关键指标模块化管控,形成“定量指标日管控、定性指标做支撑”的成本管控机制。围绕矿石消耗、能源消耗、辅料成本等关键指标,建立全流程成本控制体系,促进产销研紧密结合,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增效能力。
在降本目标的驱动下,分公司推出“模块化管控”模式:将矿石消耗、能源成本等关键指标分解为可量化单元,实行“日跟踪、周分析、月对标”,并通过与行业标杆数据对比,精准定位短板。
03
“锱铢必较”挖潜力
算好效益“计算题”
“成本每降一分,竞争力就增一分。”在分公司早调会上,集控中心主任张成厚的这句话被反复提及。通过建立“成本日清”机制,各工序前一天的成本数据、偏差分析,次日一早便会通报至全员,预警信号直达责任岗位。这种“透明化”管理,让降本压力转化为全员动力。
为打破各工序壁垒,分公司与相关部门展开生产效益分析评价,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组织要素,使有限的资源流向高效产品。在技术中心的指导下,分公司制定了专门的氧化铝生产工艺规程,加强对成分、温度、反应时间等质量关键点的控制,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盈利能力。
与此同时,分公司积极深化“对标一流”行动,组建跨部门协同攻关组,按月发布目标清单,聚焦行业前沿技术开展联合研发。在弹性生产组织模式下,各生产线根据市场波动灵活切换“高产模式”与“节能模式”,确保资源向高效产品倾斜。
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我们的目标不是‘及格线’,而是持续超越自我。”张博如是说。
通讯员:宫娇编辑:范甜甜
要闻回顾
]article_adlist-->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参加山东省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言 ]article_adlist-->魏桥创业集团荣膺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奖 ]article_adlist-->连续14年上榜!魏桥创业位列2025《财富》世界500强第166位易云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